文号 | 索引号 | 关键词 | |||
主题分类 | 规划纲要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
湛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湛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宏观背景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纲要》立足区情,把握时代特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发展主题,着力制度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阐述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提出了发展目标,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制订了保障措施,是湛河区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十五”经济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强区富民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前2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是我区综合实力提升幅度大、城乡面貌发展变化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战略起点上。
——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O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4590万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1.7%,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高18.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13.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5.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4.7%。区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07元,比“九五”末增加3649元。全口径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1782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306万元,比“九五”末增加8157万元,年均增长20.9%,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4.6:60.7:24.6演进为1O.4:71.3:18.3。第一产业中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1.5%提高到49%;种植业中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迅速,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71:29调整为52:48。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服务业稳步发展,信息、中介已成为新兴消费热点。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十五”时期,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突出抓好以“白色工程”为主的高效农业和以奶牛饲养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两大主导产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O05年,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9000万元,五年平均长15%,牧业在农业中的支柱作用逐步显现,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任庄奶牛养殖场、天润奶业公司、峰源养殖场、华润奶牛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已经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十五”时期,我区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大部分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极大地激活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利润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79417万元,五年平均增长2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3991万元,是“九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8.7%;实现利税22800万元,年均增长49.5%,其中利润11684万元,比2000年净增11074万元。
——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在巩固和搞活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新建了沁园市场、火车站综合市场、湾李农贸市场等,信息咨询、法律、保险、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300万元,年均增长14.7%。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达到5647冢, 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60%。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66万元,是“九五”末的3.1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5.4%,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4714万元。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三和热电、成展商品混凝土、益和高分子筛、奥鑫洗煤有限公司、可利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锦绣花园、洁源环保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
——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2005年,职工人均工资达到11460元,比2000年净增4067元,五年平均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12元,是200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3%。农村饮水困难基本解决,饮水安全正在逐步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均发生较大变化。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兴区”战略稳步推进,教育整体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改善,2005年底已全部消除D级危房;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增长率为5.64%;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落实,农村特困救助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和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辖区面貌发生较大改变;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长足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
“十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较
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
在:一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企业自主
创新能力不强,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以传统工业为
主,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偏大;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
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三是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慢,总量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四是城
市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城市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
高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期间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取2015年提前5年实现小康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分析把握“十一五”发展形势,湛河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处于“黄金发展期”。一是国家宏观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发展阶段,总体处于起飞时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非常适宜;二是国家继续实施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为我们争取国家支持创造了条件;三是河南省实施中原城币群发展战略,平顶山市作为能源和工业基地,处于“发动机”、“加油站”地位,为城市区工业升级和三产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平顶山市实施二次创业,打造经济强市,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打造中国中部化工城,使我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成为可能;五是湛河区自身加快发展的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曰益突出,为我区吸引资金、迅速实现经济聚集、壮大经济规模提供了有利环境;六是我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全区上下形成的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十一五”时期,湛河区的发展也将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也是“矛盾凸显期”。主要是资源和能源
供应趋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趋势将伴随整个“十一五”发展进程;现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随着机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收入差距、利益重组等一系列因素,将带动社会结构和各阶层利益的变化,利益协调难度加大,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构建和谐社会压力较大;此外,经济社会发展中也会面临着一些未知的风险和冲击,地区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正在不断加剧。
总的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区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把握得好,经济可以起飞;处理不当,也容易造成经济停滞。面对机遇,我们耽误不得,针对挑战,我们失误不起。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把握好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在全区上下继续营造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
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突出抓好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循环发展、科教兴区和自主创新五项工作,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努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逐步把湛河区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
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
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湛河区今后五年要跟上时代步伐,力 争综合实力快速上升,既要有纵向比意识,更要有横向比 意识。同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三次产业、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在调整中促进发 展,在发展中优化结构。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扶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做大做强。
第三,坚持以完善城区功能为载体。以城市为依托,把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生产力空间布局要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城市发展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加快资源开发型城区向综合服务型城区转变。
第四,坚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突破口。转变资源消耗、投资拉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区。
第五,坚持和谐社会主旋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让全区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建设经济强区,更要建设和谐城区。
第二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在优化结构、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左右,比2005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实质进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较大提高,城乡一体化有明显进展;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6‰以内;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左右,2010年力争达到2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000元(全口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00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年均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1.0亿元,年均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5.9亿元,年均增长15.7%。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2010年达到2.4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14.2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010年达到17.6亿元。
二、结构调整预期目标:
——一、二、 三产业结构比例演进为7.6:72.2:20.2。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左右。
——城乡二元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48%左右。
——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90%。
三、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6‰以内。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住房成套率达到90%以上。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
用率达到75%。
——巩固“普九”成果,整合教育资源,将现有中小
学调整合并为44所,其中初中6所,小学38所。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职工社会
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城镇消除“零就业”户。
四、人民生活预期目标:
——城镇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7600元,年均增长9%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1.5
万元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5520元。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0%和40%。
第三章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6.6%。 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按照“扩经、增菜、强牧”的思路,在基本稳定耕地面积的前提下,逐步压缩效益较低的粮食作物面积,适当扩大以蔬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优化粮经比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到2010年粮经比达到42:58。按照“主攻畜牧、提升林果”的思路,大力发展肉牛和肉羊生产,突出发展奶牛生产,强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完成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优化林业布局,提升林果档次,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5%。大农业要按照“强化服务、增加附加值”的思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曹镇乡万亩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平桐路和南二环路两侧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白色工程、北渡镇统张高效农业示范园、任庄生态农业示范园、曹镇乡利万家示范园、保林农艺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及万亩无公害番茄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培育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使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大力培养农业经纪人,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名牌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力争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有新的突破。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灌区配套建设力度,完成曹镇乡南干一支渠渠系配套硬化工程,恢复和改善北渡镇北干一支渠自流工程,切实搞好境内沙河流域险工险段治理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平原除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机电井和机电灌站建设工程等,到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4.6万亩。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减少各种对农民就业的限制条件,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开展“绿色证书”活动,增强外出就业、转岗就业、稳定就业能力。搞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使外出务工人员开心走出家门,安心在外致富,拓宽增收渠道,力争全区培训农民工3万人。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搞好村镇规划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到2010年,全区沼气池达3000座,沼气村覆盖率达75%以上。
第二节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传统产业优势,加大企业改革改制力度,突破体制障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全力打造工业强区。到2010年,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环境明显好转,工业项目明显增多,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园区建设颇具规模。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亿元。
突出优势产业。一是抓住我市打造中国中部化工城的机遇,搞好协调配合,使一批煤化工、盐化工等省、市重点项目在我区落户;二是依托区内姚电公司、平高集团、 飞行集团、电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集团,发展村镇地方配套企业,搞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我区机电制造(配套)业技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三是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能源、化工、机械、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四是进一步拓宽“国有转民营”的途径和方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战略重组,积极引导组建电力、煤炭、医药、化工四大企业集团,切实打造我区工业企业“航母”,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发展协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突出骨干企业。在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扶持政策,使那些发展潜力突出、发展前景看好、发展优势明显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尽快脱颖而出、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增强企业发展的集聚能力。“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煤炭、电力、医药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加快洁源环保、海平电器、东森电器等项目建设,重点培育投资1.8亿元年产10万吨高档挂面浆板纸的升达纸业项目、投资1500万元的三和热电与神马离子膜氯碱供热项目以及华利药业公司投资1800万元的扩建项目等,并发挥其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突出园区建设。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根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因势利导,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效应,真正把工业园区打造成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经济引擎。在园区建设上,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打造绿色园区,做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产业一条龙、政策一盘棋。“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把沿高阳路、南二环路、九里山经济带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使工业园区成为经济活跃、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科学、运转规范的经济增长示范区。
突出品牌兴业。坚持以品牌兴企业,以企业兴产业,立足目前响誉中原的华利制药、奎星调味品、天赐奶业等品牌基础,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着力打造一批竞争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企业和知名品牌,到2010年,争取创国家级名牌2个以上、省级名牌4个以上。
第三节 全面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社会化水平
依托城区,发挥优势,以建设服务业市场体系、发展特色旅游、现代物流为重点,坚持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扩大服务领域,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市场活力,全面提升服务业社会化水平。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
完善北部“商业服务区”。以现有市场为点,以城市道
路两旁临街商铺为线,以社区为单位,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设施,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火车站工业品市场、火车站综合市场、程庄水果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功能和服务水平,围绕平顶山火车站、平顶山汽车站和南环路经济带,高标准建设商业服务业中心,构建现代城市服务业市场体系。
建设中部“商贸物流区”。以姚电、三和、升达纸业、中盐、华利制药等大型企业和现有的商业仓储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铁路、高速公路、省道过境公路、市区主干道和村乡公路网绛以及全市市场网络体系,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大型物流公司或全国大型物流公司的地区配送中心,逐步发展壮大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区”。充分利用北渡镇和曹镇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近郊优势,围绕“绿色水产品”、“绿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搞好沙河两岸生态规划建设,发展沙河沿线休闲度假游、针对辖区内荆山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特色民族风情游。
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结合城区特点,着眼服务创新,拓宽服务领域,在巩固提高商业、餐饮、房地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信息、咨询、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具有较大潜力的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设各类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性消费需求。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建立市民居家求助服务信息网络。结合社区特点,发展保洁、维修、接运、托幼、养老、保健等服务业,开发社会就业岗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四章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十一五”期间,要顺应经济发展和城乡发展规律,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为载体,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使湛河区逐步成为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具有一流人居环境的新型城区。
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五年内搞好区管背街小巷道路新建和改造。按照全市城市建设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协调服务,努力形成淡雅明快的城市主色调、典雅壮观的城市建筑风格。鼓励投资建设一批高档楼宇和独特性建筑,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引导开发商在居民集中的居住区,布局配套小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停车场和公益设施,优化人居环境。
加快建成区村庄开发改造。以“规划设计一流、功能设施一流、区域环境一流”为目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锦绣花园、九里山生态园、常绿锦园、通宝生态山庄等项目实施,分批对现有城市建成区村庄进行开发改造,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打造精品工程,构建功能分区明显,天清地净,环境优美,商贸发达的城市新亮点。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职责明确、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发挥街道、社区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配合搞好城市主次干道绿化,引导搞好小区绿化,继续搞好市区视野区荒山绿化,增加城市生态容量。配合搞好城市景观彩化、亮化,使城市更富于都市魅力。建立完善城区防灾减灾系统和紧急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增强城区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充实和完善社区基层组织,逐步实现居民自治。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建一批社区服务中心。完善社区服务网络,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推动居民居住向小区集聚,社会管理向社区集中,逐步实现居民生活社会化。围绕“为民、便民、利民”宗旨,发展一批社区服务实体,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创造条件,规划建设一批小广场,满足社区居民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健身活动的需要。引导社区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文明社区。
搞好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一乡一镇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和交通优势,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依托,完善城镇经营机制,盘活城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搞好村镇规划的修编工作,积极推广村镇标准化住宅。加快村镇基本设施配套建设,对近郊村以开发改造为主,对远郊村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主,对临近水域的乡村要着力开发集餐饮、垂钓、观赏、农业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道路建设要以县道连线、乡道连片、村道成网为重点,努力实现全区农村公路网络化,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总里程120公里,总投资3800万元。
第五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环境承受能力、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和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立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节约活动。加大土地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到2010年,初步形成我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使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发展清洁高新技术产业,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 境。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工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益,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全面贯彻落实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结合区情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建设友好型城区。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实施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和绿色通道工程,搞好辖区内主次干道的绿化美化和“拆墙透绿”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整治废水、废气、废渣,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关闭高污染企业,全面推进洁净生产,改善辖区环境质量。2010年,环境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类功能区标准。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把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核心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载体。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以企业为主体,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围绕重点产业攻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经济发展、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鼓励地方企业加强与大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品牌意识。
第六章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第一节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逐步
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实效的研究开发体系;重点造就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鼓励企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引进、推广、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我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201O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在农业总产值中的贡献率提高到5O%以上;应用性技术成果推广率达到60%一80%。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强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成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挥两乡(镇)农民技校的作用,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推进教育聘用制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用人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十一五”期间,把现有的41所农村小学调整为22所。新建小学、幼儿园7所,开办一所区职教中心。同时,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节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人民生活
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区、乡(镇)、村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每个城市社区建成设备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全区广大农村要建设文化大院,在此基础上实行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在有条件的村进行建立农民教育活动中心试点工作。两个乡镇都要建成设备齐全的中心文化站,内设图书室、电教室、群艺馆;建成区文化活动中心。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扶持发展曲艺文化,研究开发民族文物旅游资源,加强建设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姓氏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区人民身体素质;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积极开展体育“达标”活动。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合理配套建设健身设施,完善社区体育健身和体育娱乐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各街道、乡镇至少要建成一处功能完善的体育服务设施。
第三节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疫 情;加强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构筑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完善基层卫生体系。农村要整合卫生资源,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建设;逐步建立起集基本医疗、保健、康复、计生等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十一五”期间设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完成北渡镇卫生院的改造建设。实现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
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加强卫生执法监督。推进卫生行政部门由直接办医院向依法进行行业管理转变,确保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药品、保健品和食品等行业的卫生安全,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辖区居民平均寿命达到73.77岁;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
第四节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依法管理,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厉打击“两非”。改善人口结构,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婴儿死亡率降低两个千分点;男女性别比逐步趋向平衡;全面完成新机制的基本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水平逐年提高,各级财政投入达人均24元;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序、政策法规完备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保障体系。
第七章 发展环境和保障措施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湛河区发展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进一步增强城市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牢固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理念,牢固树立市场配置资源理念,牢固树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理念。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真正把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要切实解放思想,破除种种限制,把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保护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强化舆论监督,对影响和阻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要依法处理,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助商氛围,营造更为优质的政务服务环境和宽松的生活消费环境。
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靠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推行政务公开和依法行政,简化、规范行政审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遵循政事分开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理顺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关系,进一步激活用人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区对街道、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扩大政府采购面,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进一步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加强投资监管力度,切实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投资体制。
继续推进人才强区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以提高现代化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核心,以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为着力点,聚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大力开发智力资源,加快调整人才结构,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培养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干方百计留住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建立人才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创业环境。
提高对内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外地经济的技术交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提高经济辐射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对外合作,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区投资兴业一深化地企协作,扩大协作领域,鼓励兴办地方企业。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以增量促调整”,把做好招
商引资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做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为工业项目建设、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储备、包装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改革招商方式,拓宽招商引资领域,落实招商引资政策,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招商、项目招商、资源招商,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实现借力发展。充实和调整利用外资项目库,加大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建设条件。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按照“工业兴区、项目强区”的思路,建立党政领导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及定期听取汇报、现场督导的跟踪问效机制,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一是要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好工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竞争力;二是抓好有利于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建设,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抓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民营主导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创业辅助体系,成立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融资担保。推进非公有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壮大提升非公有制经济。
狠抓落实和执行。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抓落实,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执行观念,提高执行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明确责任,将总体目标、专项目标和年度目标衔接起来,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预警和跟踪分析,强化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及时通报情况,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第八章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湛河
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着力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畅通诉求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 平安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开拓商贸、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的就业空间,实现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协调。加大对农民培训投入力度,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使人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十一五”期间,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参保率100%;失业人员失业金发放率达到100%。继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及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问题,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十一五”期间,筹建湛河区老年公寓,对两乡(镇)敬老院进行扩建,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做好市级治安模范区争创工作和重点整治工作。
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安全执法。强化对矿山、危险品、建筑、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健康安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活动,切实做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质量安全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完善应急设备和设施,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切实抓好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到2010年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全区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持续稳定,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死亡率、万人死亡率等指标均达到全市最好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 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搞好“三和”行动,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以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为阵地,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礼仪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水平、文化科技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扎实推进以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生理知识为内容的“三理”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在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参与、监督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政府和公务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有效疏导社会矛盾,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采用教育、协商调解等多种方式,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完善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人民要积极行动起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为建设湛河区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